揣着忐忑与期待走进鸡泽县实验中学时,没想过短短一个多月,我会从手足无措的实习老师,慢慢找到站在讲台的底气。这段日子里,资深教师分享的备课笔记、课间同事帮我点拨的教学思路,都像暖光托着我成长;但真正让我认定“要当一名好老师”的,是课堂上学生们从迷茫到明亮的眼神,是他们举起的小手和脱口而出的“原来如此”。
备课三步走:啃下《地球的公转》“硬骨头”
作为初一地理老师,《地球的公转》是我遇到的第一个“硬骨头”。抽象的轨道、多变的昼夜长短,连学生都直言“听不懂”。为了啃下它,我走了三步:
课堂高光时刻:从“哇”声到举手提问
上课那天,当动态公转图在屏幕上转动,后排学生忍不住发出“哇”的小声惊叹,我忽然不紧张了。小组讨论时,几个男生凑在一起,举着地球仪争论“夏至日是不是我们这儿白天最长”;还有个女生举手:“老师,冬天我上学时天没亮,夏天放学还亮着,是不是就是公转搞的?”看着他们眼里的光,我知道知识真的走进了他们心里。
小检测里的大感动:见证知识“活”起来
更惊喜的是下节课的“小检测”。我叫了两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上台,让他们在黑板上画出“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轨迹”,还要标注出不同季节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。没想到之前总低头的小宇,不仅清晰画出了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移动路线,还指着夏至日的标记说:“这时候直射北回归线,我们北半球白天最长,所以暑假能玩到天黑才回家!”台下自发响起掌声时,我忽然懂了:教师的幸福从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看着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话,把困惑变成豁然开朗的瞬间。
这一个多月,远不止一堂《地球的公转》课。它让我明白,好的教学不是照本宣科,是把复杂的知识拆成学生能懂的日常;教育的意义也不止传授知识,更是点亮一颗颗好奇的星星。未来的路还长,但鸡泽县实验中学的这一个多月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叫“热爱”的种子。我期待着和这群初一的孩子一起,继续在地理课上探索——看遍七大洲的风,读懂四大洋的浪,也在彼此的成长里,写更多温暖的小故事。
第41期顶岗实习武曲泽星火队 孙灿
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南二环东路20号
河北师范大学(行政楼B-123)
联系电话:(0311)80789510
投稿邮箱:dinggangtougao@163.com